人参(Panax ginseng C. A.
Mey)五加科、人参属[1]多年生草本植物。人参喜阴凉,叶片无气孔和栅栏组织,无法保留水分,温度高于32度叶片会灼伤,生长于北纬33度—48度之间。多生于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或落叶阔叶林下,郁闭度0.7~0.8。人参通常3年开花,5~6年结果,花期5~6月,果期6~9月。生于海拔数百米的落叶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下。产于中国东北、朝鲜、韩国、日本、俄罗斯东部。古代人参的雅称为黄精、地精、神草。人参被人们称为“百草之王”,是闻名遐迩的“东北三宝”之一。
根状茎(芦头)短,直立或斜上,不增厚成块状。主根肥大,纺锤形或圆柱形。地上茎单生,高30-60厘米,有纵纹,无毛,基部有宿存鳞片。叶为掌状复叶,3-6枚轮生茎顶,幼株的叶数较少;叶柄长3-8厘米,有纵纹,无毛,基部无托叶;小叶片3-5,幼株常为3,薄膜质,中央小叶片椭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,长8-12厘米,宽3-5厘米,最外一对侧生小叶片卵形或菱状卵形,长2-4厘米,宽1.5-3厘米,先端长渐尖,基部阔楔形,下延,边缘有锯齿,齿有刺尖,上面散生少数刚毛,刚毛长约1毫米,下面无毛,侧脉5-6对,两面明显,网脉不明显;小叶柄长0.5-2.5厘米,侧生者较短。伞形花序单个顶生,直径约1.5厘米,有花30-50朵,稀5-6朵;总花梗通常较叶长,长15-30厘米,有纵纹;花梗丝状,长0.8-1.5厘米;花淡黄绿色;萼无毛,边缘有5个三角形小齿;花瓣5,卵状三角形;雄蕊5,花丝短;子房2室;花柱2,离生。果实扁球形或肾形,成熟时鲜红色,长4-5毫米,宽6-7毫米。种子2个,肾形,乳白色。
人参多生长在1月平均温度-23~5℃,7月平均温度20~26℃,耐寒性强,可耐-40℃低温,生长适宜温度为15~25℃,年积温2000~3000℃,无霜期125~150天,积雪20~44厘米,年降水量500~1000毫米地方,土壤为排水良好、疏松、肥沃、腐殖质层深厚的棕色森林土或山地灰化棕色森林土,pH值5.5~6.2为宜。
人参多生长在北纬40~45度,东经117.5°~134°之间,分布于辽宁东部、吉林东半部和黑龙江东部,现吉林、辽宁栽培甚多,河北、山西有引种。苏联、朝鲜也有分布;朝鲜和日本也多栽培。
人参的根状茎在人工短期栽培情况下较短,直立或斜上。生长年数已久的野山参,据肖培根在东北地区的调查(药学学报1962年9卷6期348页,图15),具第一批叶的主根是垂直生长,但第三批叶以后,主根大都向水平方向生长,其根状茎相应加长,也是横生的。这主要是根系生长受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的影响,故其生长方向也会改变。
人参喜冷凉湿润气候,耐寒。喜斜射及漫射光,忌强光和高温。对土壤选择较严,适宜排水良好,富含腐植质的砂质壤土及壤土栽培。种子繁殖,分夏播、秋播和春播。夏播,7~8月果实成熟时,采下立即播种。秋播11月,春播在4月上、中旬。播前先整地作畦,高0.7~1尺,宽3.8~4尺,畦间作业道为6~8尺。采用撒播,每平方米1两,播后,覆土1~1.5寸,经常保持土壤湿润,约至5月上旬出苗。秋播和春播必须采用人工催芽。催芽方法是挖深5~6寸的坑,大小视种子多少而定,然后把砂与种子按1:1比例拌好,放入坑内,覆土2~3寸,经常保持土壤湿润。约2个月后裂口,即可播种。第三年10月移栽,行株距6×3寸,覆土1.5~2寸。出苗前,应搭前檐高3~4尺、后檐高2~3尺棚遮荫。生长期间有斑点病、疫病和炭疽病为害,可用波尔多液喷射防治。
畦面覆盖,出苗后,盖碎稻草或半腐熟落叶,松土除草,一般每年进行3-5次,防止土壤板结,消除杂草病株,培土扶苗。追肥,开沟根侧施有机肥。疏花摘蕾,留种田,开花初期疏掉1/3-1/2花序中部花蕾;生产田,开花前全部摘蕾。越冬防寒,封冻前畦面培土或覆盖落叶,厚5-15cm。参畦四财或风口处搭设防风障,以防冻害。
整地下种后,用新高脂膜喷雾土壤表面隔离病虫源,提高出苗率。出苗后,松土除草消除杂草病株,培土追人参肥,疏花摘蕾向叶面上喷施药材根大灵使根茎快速膨大,药用含量大大提高。加强对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并喷施新高脂膜增强防治效果。
濒危物种。人参为第三纪孑遗植物,属五加科,多年生草本植物,茎高约40~50cm,轮生掌状复叶。初夏开黄绿色小花,伞顶花序单个顶生,果实呈扁圆形。也是珍贵的中药材,是“东北三宝”之一,在中国药用历史悠久。长期以来,由于过度采挖,资源枯竭,人参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,因此以山西五加科“上党参”为代表的中人参原产区即山西南部、河北南部、河南、山东西部等地的人参早已绝灭。东北参也处于濒临绝灭的边缘,因此,保护本种的自然资源有其重要的意义。
人参已列为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,长白山等自然保护区已进行保护。其它分布区也应加强保护,严禁采挖,使人参资源逐渐恢复和增加。东北三省已广泛栽培,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省区均有引种。人参,与石斛、鹿茸一起列为中国三大滋补佳品。我国前市场上的人参有两种,一种是进口的,一种是引种的。进口人参口感好、香气足、苦中带甘醇,功效也最好。市面上和药房销售的几块钱一克的人参大部分均为国产引种的,进口的人参仅有像福临门、同仁堂等少数大型品牌能够买到,其中以同仁堂价格最高。
1989年,抚松县农民在长白山采到一棵“参王”重305克,估计已在地下生长了500年。这棵“参王”是我国目前采到的最大的山参,已作为”国宝”被国家收购保存。
我国自唐朝起,就已开始人工种植人参[2]。人工栽培的园参,除东北有大量种植外,河北、山西、甘肃、宁夏、湖北等省区也均有
栽培。在人工精心管理下,栽培的人参6年就可收获,但从药用价值或珍贵程度讲,似乎都无法与百年的老山参相比。野生人参被大量采挖已越来越少。野生人参已处于濒临绝灭的境地。这种”中药之王”、”能治百病的草”与水杉、银杉、桫椤等珍贵植物一起,已列为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。
清热解毒,消肿止痛。用于白喉,咽喉肿痛,肠炎,痢疾,乳腺炎,雷公藤中毒,跌打损伤,心脏病、胃痛、小儿厌食;外用治过敏性皮炎。
酒瓶椰树干平滑,酒瓶状,中部以下膨大,近顶部渐狭成长颈状。叶聚生于干顶,羽状叶拱形、旋转,于基部侧向扭转而使羽片的叶面和叶轴所在的平面成45°,有时羽片和叶柄边缘略带红色。
心叶凹唇姜?拉丁学名:Boesenbergia fallax Loes.是一种姜目、姜科的直立多年生草本,高50—60厘米;根茎小,橘红色,根粗。生于海拔700—1900米的山坡林下荫湿处;产中国云南禄丰、西双版纳、孟连。
网脉鸢尾,鸢尾科,鸢尾属多年生草本。球茎外包绕以纤维状物为其特征。株高15cm。叶管状,直立,表面具棱。花冠黄色、蓝色或紫色,外花被片上有橘黄色条斑。花期早春。
硬皮榕?学名:Ficus callosa是桑科榕属的植物。分布在印度尼西亚、越南、菲律宾、斯里兰卡、马来西亚、缅甸、泰国、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、云南等地,生长于海拔600米至800米的地区,多生在林内以及林缘,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。